初中拼勤奋,高中拼智商?不,拼的还是“幼年的思维”

发布日期:2024-07-01 22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有一次跟朋友吃饭,说起一个孩子的情况。

父母双双体制内,学历水平属于人群上等。对孩子的教育,父母尽心尽力,无奈孩子的成绩一直上不去。特别是数学,读小学还能拿个六七十分,上了初中,回回考试都是三四十分。

对此,孩子越学越没有信心和兴趣,家长越辅导也越感觉灰心丧气。

朋友没有孩子,不解地问我:按说基因不差,培训也不少,为啥教来教去,就是教不会呢?

这个问题还真的让我好好思考了一下,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:思维。

作为6年小学生家长,无论是与老师的交流,自己的学习,还是儿子身上的实践反馈:“思维力”,是学习的“利器”,年级越高,比重越大。

“思维”这东西还挺神奇,孩子小的时候看不出来;孩子大了,年级高了,“思维能力”高低,越来越左右学习分数。不仅是数学,文科拼到最后,也是思维见高低。

就拿我儿子最近在一张小升初的语文卷排序题为例,三五句话进行正确语序排列,考验孩子能不能提炼出这段文字内部的逻辑。

这,就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考验。

01

“思维”到底是个啥球?

“思维”这个词不算新鲜词,可到底什么是思维,很多人却有些模棱两可。

对于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,我们不妨来打个比方。

如果把“思维”比作“水桶”,把“知识”比作水,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,那就是“桶大多装水,桶小少装水”。

孩子的思维能力强,说明他这个桶体积大,里面能装很多知识;孩子的思维能力弱,说明他这个桶体积小,你怎么往里灌水,满了就会往外溢。所以孩子学不进,不是培训不够多,是内部的接纳空间不够大。

说到这,就有家长会说:既然思维这么重要,那就培养嘛!

对了,关键就在这!——从小培养。

02

你看不到的思维在这里!

有不少家长会说:

我也培养啊,从小教孩子认识数字,学数数,幼儿园就教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,还不够吗?

的确,这是数学启蒙(包含思维启蒙)的一方面,但仅仅是很小的一个块面。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,对号入座,你也便知道了:到底什么,才是真正的思维培养。

一般来说,孩子的思维发展有以下3个黄金时期。

第一阶段:0-3 岁

这是孩子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,这个时候,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,他们看到的,听到的,摸到的一切感受,都在初步建立孩子的认知和思维模式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你就能看出孩子之间的差距,是怎么拉开的。

带孩子去酒店,孩子对旋转门感了兴趣。

A父母直接抱着孩子进了大堂,孩子感到好奇,但被抱在父母肩头,只能回望会自动旋转的玻璃门,以及从门里闪出来的客人。

B父母则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大堂,孩子感到好奇,拉着父母的手继续走。结果从大堂来到门外。他又走进旋转门,跟着又来到大堂。如是反反复复,经过几次,才终于明白,原来是人跟着门,转了一个圈。

这种体验差距就是筑成孩子思维“水桶板材”,每一次体验,其实就在拓展“水桶板材”的长度和宽度。材料基础越好,箍桶的型号就越大。对应到孩子的学习,则他能够接受吸纳的知识越多。

第二阶段:3-7 岁

这个阶段的孩子,开启了幼儿园的生活。受教育大环境影响,有不少家长在“比较”的氛围下会提前给孩子灌输知识:认字、数数、计算……

家长想帮助孩子在学习上“抢先”一步,效果却往往“适得其反”。

这是因为3—7岁是孩子具象思维发展的高峰期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吸收各种具象资源,为未来的思维力发展做基础准备。

比如带孩子逛菜市,认识元角分,理解买卖关系;带孩子动手收拾玩具,学会分类整理;带孩子看日出日落,了解自然规律……所有这些具象信息,都在为孩子未来的知识学习在做铺垫。

但如果,孩子在本该自由探索,尽情挖掘奥秘的时光里,却被各种补习班挤占,被大量的学习任务围困,却是对思维力培养的降维打击。

小时候分不出伯仲,正式进入学习,却越来越见高低。

不理解元角分和买卖关系,就不会做“元角分”的数学应用题;生活中不具备分类思维,卷面上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;不理解日出日落的自然现象,分不清东南西北,也不知道科学规律。

学龄前,孩子尚不能“放开手脚”在玩中学;学龄后,孩子更加没有机会“放开手脚”在学中玩

第三阶段:7-12 岁

7—12岁是孩子具体运算阶段,即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。

因为对抽象知识理解困难,孩子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支撑思维。这个时候,孩子脑中具象资源储存是不是丰富,引导方式是不是合理有效,决定了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度。

03

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力?

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思维力,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思维力。

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?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,有的放矢。

在第一阶段,主要任务为满足孩子的各种“体验”。

1)给孩子提供丰富感官刺激,让孩子多触摸、观察不同质地、颜色、形状的物品;

2)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,鼓励孩子探索;

3)与孩子多互动、多对话,帮助孩子建立对事物的认知;

4)对孩子的行为和表达给予及时、耐心的回应,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好奇心……

所有这些,都在点点滴滴帮助孩子累积“思维”的基础材料。

(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的家长,可以找找这些思维游戏)

在第二阶段,主要任务为“体验+引导”。

继续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,带孩子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,玩具、图书、自然景观……这都在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。

孩子的思维力发展,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。

家长要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,

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,

同时使用具体的教具,如积木、卡片或生活物件等,帮助孩子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。

(以下这些小玩具,适合启迪孩子的思维)

在第三阶段,主要任务为“引导转化”。

如何帮助孩子提炼脑中的具象资源,“抽丝”成为抽象信息,让孩子进行消化理解。

一般而言,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具体情景相关的信息,通过情景触达的方式进行教育,会让孩子学得更快,记得更牢。

但如果,对孩子只进行大量重复的书面练习,枯燥乏味的方式会让孩子厌烦学习。

在这个阶段,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进行一些锻炼想象力、提升创造力、发展逻辑思维的活动,如编程、数学游戏、科学实验等,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。

(这个阶段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思维题,上有趣的思维课)

社会进步,国家发展越来越需要科技型人才,这从近年来教育改革对数学学科重视程度上可见一斑。

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,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游刃有余,更帮助孩子把握自己的生活和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