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木建筑和家具有啥关系?在博物馆库房,我发现了背后的秘密

发布日期:2024-06-09 20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2023年底,一大批刚收来的明清家具,入住河南大信博物馆的库房。孕妇椅、工作椅、琴案……有些样式,以前从没见过。

而我有幸,目睹了这一切。

收家具的孟师傅,20多年前一直在给收藏家马未都收家具。这次他花了一个月功夫,在大雪封山前,从山西大山深处的村子里,收来了几处难得的家具。

我上下左右、正面背面打量,用手去摸木头质感,不时坐在椅子上看看是否舒服,还有庞馆长亲自讲解。

这种体验感,分分钟秒杀那种隔着玻璃去看的距离感。

这种“亲密接触”,我看到了很多细节,也看到了藏在建筑与家具背后的秘密,那就是——家具是微缩的建筑!

1.都用木材

古代建筑与古代家具,都是木材做的,只要有树,就有木头。

木材方便获取,古人砍下一棵树,树干可以造建筑,边角料可以做家具,一举两得,经济实用,毫不浪费。

河南大信博物馆收来的这批家具,基本都是榆木做的,主要来自山西,而榆木也是山西古建筑的主要材料。

庞馆长告诉我,古代山西、河南等北方地区,榆木几乎承包了建筑与家具的主要材料。

榆木硬度适中,容易雕刻,关键生长速度还快,简直是盖房子、打家具的最好材料。

2.都是榫卯结构

古人称建筑为大木作,家具为小木作,一大一小,名字只差一字,可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:结构一样,都是榫卯结构,只是体量不一样。

要说古代木匠非常金贵,木匠学手艺,都是从家具做起,慢慢才能去盖房子。做好木家具,练好手艺,才有可能去盖房子。

看木建筑内部结构不容易,毕竟没有条件爬上大梁,可看家具结构就容易多了,古建筑榫卯结构的精湛,就微缩在家具。

美观上也处处推敲。家具尺度小,收口的讲究,比古建筑更考究。

在榫卯结构上,传统家具延续古建筑,却又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
3.细部一脉相承

都说“细节是魔鬼”,而细节,只有近距离才能看清。

在大信博物馆几个木家具上,我发现了好几处细部,都与古建筑一样。

1)壸(kǔn)门。一种装饰样式,优美流畅,很有艺术感。

在大信博物馆库房,看到条案上的壸门线条,我立刻想到了古建筑。

在山西华严寺、善化寺大殿的门上,我都见过这种线条,当时就觉线条优美,印象深刻。

这种装饰叫“壶门”,《营造法式》中专门写过,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样式,是镂空的装饰样式。

2)托泥。它是家具腿部的构件。家具的腿足不直接着地,而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,这木框就称为“托泥”。

这种手法很像建筑中的台基。古建筑不像现代建筑,不用在地下挖地基,而是全靠地面上石头垒起的台基。

67米的应县木塔,相当于今天的20层楼,妥妥高层建筑,没有挖地基,就是建在4米高的台基上。

3)束腰。传统家具都有束腰,利于稳定,审美上也更好看,不会过于呆板。

这和建筑中的须弥座台基相似。没有直来直去,而是用内缩来增加建筑的变化。

总结

林语堂在《生活的艺术》中,对比了中国人、英国人、美国人、日本人,比较之下,中国古人一直都提倡实用主义。

虽然古人尚文,喜欢诗词歌赋,注重精神,但另一方面又很注重实用。这在古代建筑与家具中处处可见。

“家具是微缩的建筑”,在文化、工艺、设计、材质上,传统家具都与古代木建筑一脉相承。

喜欢木建筑的朋友,不妨多了解传统家具,可能会发现更多它们之间的联系。